53天追踪嫦娥六号轨迹,投身探月工程15年,他圆满站好“最后一班岗”

科技 2024-06-25 15:35 阅读:

53天追踪嫦娥六号轨迹,投身探月工程15年,他圆满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1张

回国15年投身VLBI建设,

今天,刘庆会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凌晨三点半观测鹊桥一号,五点多开始为嫦娥六号测轨,直至晚上七点,每隔一分钟向北京发送一个测轨数值……

自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升空至6月25日返回器顺利落地在四子王旗着陆场,位于松江的天马望远镜与位于乌鲁木齐、昆明、密云的射电望远镜及上海VLBI中心所组成的甚长基线干涉观测网也圆满完成了为期53天的探月测轨任务。

今天,担任嫦娥六号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的刘庆会,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班岗"。接下来,58岁的他将主动退让半步,"让优秀的年轻人来接班"。

自2009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刘庆会就成为天马望远镜总体技术组长,后又担任总工程师;从嫦娥二号起,几乎每一次"嫦娥"奔月的测轨,他都担任VLBI测轨分系统总体技术主任设计师;在天问一号奔赴火星的测轨任务中,他接下了VLBI测轨分系统总设计师的任务;在嫦娥六号任务中,他成为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

十几年间,刘庆会欣喜看到,自己所在的团队成长起一批能挑大梁的年轻骨干,"未来的火星和小行星探测、建设月基VLBI,还有更多星辰大海的征途,要靠他们去完成"。

53个日夜,时刻紧盯"六姐"行踪

嫦娥六号一路"奔月",离不开地面庞大的测轨导航系统,为其精准定位。

从5月3日凌晨起,由我国四台最大间距为3000多千米的射电望远镜所组成的VLBI观测网,就进入了紧张的测轨任务。VLBI中心所在的上海天文台佘山园区,则是这张巨型观测网的总指挥部。

"‘六姐’在地月转移轨道时,我们的测轨任务主要在白天。两周后,月球出现在地球的夜半球,测轨任务也会改到夜间。"刘庆会说,他们的日程表一直根据探测器的飞行阶段而调整。

在任务开始的几天前,刘庆会就搬来了佘山园区。53天任务期间,他有50天都住在离VLBI指挥大厅只有百米之遥的宿舍里,调度整个团队的百余名工作人员,全程参加并见证了嫦娥六号奔月、近月制动、四器分离、落月、采样、月背起飞、交会对接、环月,以及返回地球的全过程。

刘庆会带领VLBI测轨分系统团队为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之旅值守

早在今年3月鹊桥二号发射升空,VLBI网就停下其他天文观测任务,为这颗中继星"赴任"导航。期间,天马望远镜又接受了一次严格的全面"体检",尤其对承重约2700吨的关键轴承进行了保养。

在过去几年里,天马望远镜堪称"劳模",每年工作时长均超过7000小时,甚至有过一年间只休息春节五天的纪录。这次"体检"正是为了保证它以最佳状态,迎接长达50多天的繁重任务。

这一次,VLBI测轨分系统团队仅用一个VLBI网就完成了包括鹊桥二号与嫦娥六号在内的多个探测器的测定轨工作。

刘庆会透露,由于嫦娥六号是在月球背面采样,VLBI测定轨要同时兼顾鹊桥二号中继星、上升器、轨道器等多个目标,还要捎带上天都一号和二号、鹊桥一号等探测器的测定轨。"我们只有一张VLBI网,经常要在一天里观测三个探测器。"由于分配给每个探测器的观测时间少,就更要求每次观测必须成功。

由于事先对系统软硬件和流程进行了优化,这次执行嫦娥六号任务,团队明显感觉各分系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任务要求我们一分钟传送一次数据,其实我们可以做到30秒一次"。

"赶快回国" 投身中国深空探测

十几层楼高的天马望远镜下,临近傍晚的风已从微凉,带上了江南梅雨季的潮热。沿着望远镜旁的小河,刘庆会常会用散步来缓解连续十几小时工作的疲劳。

53天追踪嫦娥六号轨迹,投身探月工程15年,他圆满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2张

天马望远镜

就在天马望远镜追踪着"六姐"身影时,刘庆会的思绪却飞回到了2007年。那时,他正在日本参与"月亮女神"探测器的测轨任务。就在这个日本月球探测器升空后一个多月,中国发射了嫦娥一号。

"赶快回国吧!中国深空探测的机会更多!"几个月后,刘庆会接连收到了时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的三封邮件。

身在国外,刘庆会始终有浮萍之感,一直想用自己所学"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嫦娥一号让他看到了自己广阔的用武之地。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上海天文台,加入了探月工程VLBI测轨分系统。

2009年,正值天马望远镜开工,刘庆会就担任起了总体技术组长,2013年起担任总工程师。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他从不掩饰对天马望远镜的爱。这台大望远镜,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出镜率最高:春天桃花映衬、秋季余晖洒落、遭遇台风时维护、观测任务中值守……

提到天马望远镜和VLBI观测,刘庆会如数家珍。

这一次,为嫦娥六号测轨,完成上升器与轨道器的远程导引和交会对接,是刘庆会觉得最值得记录的日子。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他将上升器与轨道器比喻成一对恋人,整个过程从靠近、相拥,再到分离,"今后在使用样品的时候,可记起上升器美丽笑容?"

一次次测轨任务中,刘庆会感受到压力最大的一次,是担纲天问一号任务的VLBI测轨分系统总设计师。要知道,火星距离地球4亿千米,以相同的测轨精度,在月球上可能误差不到100米,但用到火星上,误差就可能超过10千米。

无经验可借鉴,但设计出的系统却要保证"万无一失"。在那一年里,刘庆会几乎天天在佘山园区值夜班、睡沙发,半夜跑去看火星,和团队伙伴一起,想尽办法把VLBI时延测量精度最高提升至0.1纳秒左右,比国家要求的还高出1个数量级,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最后一班岗,主动传棒年轻骨干

每一回绞尽脑汁,每一次如履薄冰,都会给刘庆会增添几丝白发。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团队中的年轻人正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

这次嫦娥六号任务中,年轻人担起了执行任务的主力军。比如,嫦娥六号VLBI测轨分系统总设计师陈中,从方案设计到任务执行,就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刘庆会告诉记者,在频繁切换观测目标时,有的切换操作必需在几分钟内准确无误地完成,这对系统可靠性和值班人员的专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夜间值班任务,年轻人更是经受住了考验。"他说,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所有任务。

"以后,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岗位要让年轻人来历练,我会当好他们的后盾。"刘庆会说,自己因心脏病已两次安装支架,如今走在河畔的脚步也常感蹒跚,"我做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中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还在不断向前"。

53天追踪嫦娥六号轨迹,投身探月工程15年,他圆满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3张

刚回国时,刘庆会与现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一起,与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组建起团队。转眼十几年,这个曾经青涩的团队中已经走出了11位优秀的高级人才——李斌已出任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总工程师,王锦清则担纲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总工程师,赵融冰编写的"全能"控制软件已用于十多台射电望远镜,仲伟业入选上海市英才计划……

每次看到这些年轻人的身影,刘庆会就觉得,未来可期。转回身,他又走进VLBI测轨分系统的指挥大厅。他已站好了最后一班岗。这里,将有更多年轻的身影,继续书写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作者:许琦敏

文:许琦敏 图:袁婧/摄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