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团队新研究登《自然通讯》,为骨质疏松、骨坏死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

科技 2024-06-17 16:08 阅读:

六院团队新研究登《自然通讯》,为骨质疏松、骨坏死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 第1张

近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发现,骨骼细胞转运线粒体到骨髓的造血干、髓系、淋系等多谱系细胞中,形成复杂的线粒体转运网络。这其中,髓系细胞作为接受线粒体最多的受体细胞,在接受线粒体后,其朝向破骨细胞的分化轨迹受到显著影响,并进而调控骨稳态。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这一过程还参与了激素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为治疗激素型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坏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人员系统描绘了骨骼系统的线粒体转运网络,揭示了不同供体细胞转运线粒体的能力、不同受体细胞接受线粒体的能力均不同。这其中,髓系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接受骨骼细胞来源的线粒体最多。

为深入了解接受骨骼细胞线粒体后髓系细胞的转录及代谢变化,他们通过线粒体移植并进行转录组、代谢组测序及整合分析,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发现移植的线粒体引起受体细胞谷胱甘肽代谢改变,并进而调控受体细胞的铁死亡进程。随后,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这一线粒体转运在骨折愈合、原发性骨质疏松和激素型骨质疏松等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

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转运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和能量代谢调控方式,在骨与骨髓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正是维持骨稳态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丁鹏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高楚安硕士、周健博士和梅嘉伦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高俊杰副研究员和高悠水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运动系统退变与再生前沿科学基地的项目资助下完成,研究还获得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院郑铭豪教授、苏州大学沈月平教授的支持。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