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复旦

科技 2024-06-07 09:49 阅读:

摘要:“中国核能之父”

大师在复旦 第1张

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约翰·巴丁,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曾说过:“如果卢鹤绂不离开美国,肯定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鹤绂何许人也?

这位复旦大学教授曾为7位“两弹一星”元勋授课;被誉为“公开揭示原子弹秘密的第一人”;他的博士论文被视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的绝密材料而被美国军方封杀;“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是世界物理学史上罕见的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方程。

卢鹤绂与钱三强、周光召、彭恒武等人合影。

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大学物理系任理论物理教研组主任,随后参与筹建原子能系,为保密对外只用代号“物理二系”。

卢鹤绂非常爱护青年学者,他在复旦大学的第一个研究生张守业常去他家请教,每次卢鹤绂都留他在家吃饭,并特地多加几个好菜。当时张守业的研究课题涉及极其繁琐的理论计算,卢鹤绂找到校领导讲清该研究的意义,学校当即大力支持,买了40部手摇计算机,配备了40人进行操作。庞大的计算整整进行了1年,和试验结果相符,但有所偏离。当时,一位知名美国物理学家来沪讲学,卢鹤绂带着张守业前去请教,从而修改完善了论文。一代大师为学生付出如此多的心血,这让张守业感念终生。

“卢先生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他对我们从事的研究都很清楚,凡是要出国进修的研究生找他写推荐信,他都和蔼地一口答应。”沈皓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与诺奖擦肩而过,从未表示过遗憾】

对于祖国,卢鹤绂爱地炽烈而又深沉。

1931年冬,天津《大公报》为支援淞沪抗战发起募捐,17岁的卢鹤绂得知此事,跑步回家动员母亲捐出100块大洋,当时一块大洋可以买两担面粉。1935年冬,卢鹤绂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1941年新婚第三天,卢鹤绂和妻子吴润辉离开了明尼苏达大学,此后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到达香港。当时,卢鹤绂正与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共同研究一个重要课题,很多人都挽留他,并表示此时放弃研究太可惜了。但他去意已决,“研究的成绩再大,若不能为我的祖国所用,对于我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大师在复旦 第2张卢鹤绂和妻子吴润辉在美国的结婚照。

后来,这两位美国同事因为此项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我印象中,对于此事,爸爸从未表示过任何遗憾。”卢鹤绂的次子卢永亮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当时香港启德机场规定,每人的行李不得超过20公斤,而卢鹤绂从美国带回的书籍资料远不止20公斤。他让妻子在大衣内缝了许多插袋,把书籍放入其中,再穿在身上。问清原委的海关人员对于这位科学家肃然起敬,破例放行。

为躲避战火,回国后的卢鹤绂带着家人一路辗转,就算在煤油灯下备课,自己砍柴做饭,他也从不抱怨。一次,随广西大学师生行至桂黔交界处,突遇土匪,他自告奋勇与土匪头子交涉。听了他回国从教的故事,对方大为感动,不仅端上酒菜,还奉上令旗。一路上,土匪见了令旗纷纷避让。

新中国成立后,卢鹤绂激动万分,甚至一改过去授课多用英语的习惯,全部用汉语授课,以示庆贺。

对于家人,他的爱内敛但同样炽烈。

妻子吴润辉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卢鹤绂经常嘱咐保姆多做些妻子爱吃的饭菜,半夜里不时帮妻子盖好被子……

对于后辈,他的原则是“只关心不干涉”。

“爸爸对我们几个儿媳妇比对儿子还要好。同在一个屋檐下许多年,从来没见他对人发脾气。他的话不多,除了唱京剧,一天到晚在书房里写东西。”卢鹤绂的二儿媳马开桂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大师在复旦 第3张卢鹤绂在京剧《四郎探母》中的剧照。

每次去市政协或九三学社开会,卢鹤绂总是提前下楼,不让驾驶员等候。对家里的保姆,也视如孙女,空闲时教她学英语,回乡时为她买车票。

1997年2月13日,83岁的卢鹤绂写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他长眠在了上海的天马山公墓,这是他生前亲自选定的墓地,因为“天马行空”是他所欣赏的思维方式。

天堂里从此多了锵锵的京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