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的一天

科技 2024-05-24 12:34 阅读:

科创中心的一天  陆朝阳 潘建伟 中国科大 科创中心 量子计算机 第1张

陆朝阳在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实验室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年来,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提升,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

5月的一天,记者跟随几位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记录下科创中心的平凡一天。

这一天很长。从第一缕阳光照进岳阳路上的实验室,到凌晨两点大洋彼岸满怀期许的键盘敲击,科创中心的一天忙碌到不分昼夜、跨越时区。

这一天很短。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身处创新一线的每一个人都感觉时间飞快,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如影随形。

时间:下午两点

地点: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

在北京开完"实现光子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的新闻发布会,又走马上任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结束出差的陆朝阳回到位于浦东张江的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与学生们交流实验进展。

2014年来到上海落户,这位被诺贝尔奖得主塞林格称为"量子鬼才"的青年科学家说,自己已"当了十年上海人"。从31岁到41岁,他在上海培养了一批量子科学青年才俊,产出了许多重要成果,也收获了很多成长。

28岁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29岁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32岁获得国家杰青,陆朝阳跟随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团队来上海发展时,已是国际量子领域的一颗学术新星。

"十年前,康桥秀浦路周边还挺荒凉,不过我们喜欢小院子里的安静,这种环境挺适合做基础研究。"做实验累了,陆朝阳就和学生们绕着小院散步,在信马由缰的闲聊中,捕捉瞬间闪现的创新灵感。

十年间,陆朝阳和学生做出领跑世界的重磅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隐形传态;首次成功研制出同时具备高纯度、高全同性、单偏振和高效率的确定性单光子源;成功研制"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世界上首次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此后又相继完成113个光子和255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和"九章三号"……

十年间,伴随层出不穷的学术成果,陆朝阳带出了一支优秀团队,培养的24名博士,一半留在了上海工作。两年前,陆朝阳的博士生钟瀚森毕业后加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如今师徒二人正一起为AI赋能量子计算协力合作。

科创中心的一天  陆朝阳 潘建伟 中国科大 科创中心 量子计算机 第2张

陆朝阳与博士钟瀚森在实验室合影

2021年,陆朝阳挑起了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和上海量子中心副主任的担子。经过近三年历练,他的视野更加广阔,对于未来的谋划也更加长远。"量子计算主体还处于基础科研阶段,基础研究是艰苦、严格、缓慢的,容不得一丝急躁。"他说,改变未来的量子产业要审慎抉择技术路线,不能被某些虚火带偏,唯此才能真正抓住这轮中国创新的历史机遇。

作者:许琦敏

文:许琦敏 图: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